requestId:6868ced0e5f381.10259420.
沈明輝與他的畫
前洋村的竹編裝置作品
康里村彩排春晚節目
到鄉村去,正在成為這個時代響亮的召喚。
2018年初,記者隨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的調研小組進入福建東北部的屏南縣,走訪了若干個村落。其中有旅游業頗為發達的地包養網方,有人口流失嚴重的空巢村,也有對自身文脈充滿著自覺自信的村落。
不同類型的鄉村,在包養網有意無意的摸索之下,竟隱隱約約趟出一些振包養網興鄉村的文化路徑。
公益藝術教育引發蝴蝶效應
“先有雙溪,后有屏南”。有著千年歷史的雙溪,是屏南縣最為著名的鄉村包養網。這里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擁有2個國家5A級景點鴛鴦溪、白水洋,還有一大批文包養物古跡。
然而幾年前,單一的旅游模式開始出現瓶頸。景區周邊不斷被爆出有宰客包養現象,負面影響一度令屏南的形象受損,旅游業也受到沖擊。2015年9月,縣里引進藝術家林正碌和他的團隊,一切開始發生變化。
林正碌看中了屏南的文化底蘊,也看到了農村的機會。他決定在這里嘗試著實現一些夢想,比如公益藝術教育,比如用藝術改變鄉村。雙溪有一個爛尾樓工程,鎮政府將其一二層(有2000多平方米)全部租下來,作為文化創意基地“安泰藝術城”,免費提供給林正碌的“公益藝術教育中心”作為油畫教學場所。在山清水秀的景區免費學畫、還有老師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這個模式很快就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包養地的油畫愛好者。2016年,雙溪安泰藝術城接待國內外駐學人員1萬多人。
很快,學畫人群就成為雙溪新的消費增長點。他們租住民宿,一住就是十天半個月;他們延展了景區受季節限制的時間跨度,改變了旅游從業人員的“宰一刀就走”的心態;他們真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促使失去的淳樸民風回歸;他們中還有不少人,留下來到鄉村學校義務支教。
蝴蝶效應不止于此。公益藝術教育還讓當地的40包養網多名殘障人士直接受益,“包養網畫”出新人生。原本在街頭包養流浪的智障人士楊發旺,如今一個月的賣畫收入可達1萬多元;原本在街頭擺攤、身高僅117公分的沈明輝,已有兩幅作品被送往法國,參加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
把傳統文化根脈留在村落里
除了在雙溪做公益藝術教育,林正碌也積極參與到傳統村落的改造中。包養他在漈下古村開展“人人都是藝術家”項目,逐漸使其發展為以村民為主體的油畫村。他在龍潭古村開展“定居15年”項目,以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動村落的復興。
這些“動靜”,很快吸引來了不少藝術圈的朋友。
瑞典籍華人程美信來了。他在“空殼村”廈地,主持實施了古村修復計劃,開展電影培訓、古村攝影寫生等活動。如今,廈地古村已成為遠近知名的影像創作基地。
復旦大學張勇來了。他在有竹編傳統的前洋村,修繕恢復古民居,開辟竹編、陶瓷博物館,邀請印尼竹編藝術家與村民共同創作大型竹編裝置藝術品,推動竹藝的復興,打造以竹藝為主的世外桃源。
對外來藝術家的引進,屏南縣主要持開放態度。“他們的到來,確實給傳統村落帶來了新的希望,給屏南帶來了新的活力。”屏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陸則起表示。而這包養網一切,與包養屏南縣委包養縣政府長期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也密不可分。從20多包養年前保護國家級非遺項目四平戲開始,到保護世界遺產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再到保護各種節日民俗,屏南一直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地基”。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保留在村落里,只要這個基礎在,隨時都可以激活。”屏南縣政協主席、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產業發展項目指揮部第一副指揮長周芬芳告訴記者。2016年,屏南縣成立傳統村落文創產業發展領導小組,2017年組建傳統村落文創產業發展項目指揮部,出臺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引導與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從補助、獎勵、住房等方面吸引和培養更多文創人才開展駐創活動等,很好地推動了今天文創空間發展格局的形成。
村民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
兩年來,屏南縣通過漈下、雙溪、廈地、前洋、降龍、棠口、芳院、龍潭、柏源等村包養落的試點,在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實施文創扶貧,催發鄉村文化旅游,繁榮農村文化事業,改變村民精神面貌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綜合性效益不斷擴大。這些,給中國藝術研究院調研小組的成員們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鄭長鈴表示,屏南縣通過文化建設振興鄉村的經驗很有價值,值包養網得總結推廣。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肖懷德把屏南傳統村落正在做的事情稱為鄉村新文化運動。《中華文化畫報》社長姜玉芳對當地政府重包養視保護文化遺產給予高度評價,并積極鼓勵他們進一步梳理文脈。臺灣華梵大學建筑系教授蕭百興認為,外來藝術家扮演著傳統村落“新鄉紳”的角色,對村落的文化興盛有著積極意義。
專家們認為,包養屏南縣通過文化振興村落的價值,在于它正醞釀著多種可能性。除了藝術家為“領頭羊”的幾個村落,還有對自身文化家底有著充分自信自覺的村落,正在形成以村包養網民為主體的推動力量。比如康里村。
62歲的鄭福頂,是康里村的農民。從縣里退休后,他回到康里參與籌辦了5包養屆民俗文化節、3屆春晚。旅美華僑鄭觀包養網喜夫婦,連續多年組織美籍華裔青少年到康里進行夏令營和支教活動。以他們為代表的一批鄉賢的回歸,帶動起整個村村民對自己文化的珍視與熱愛。
現在,康里村因為端午民俗、春晚已經揚名在外,吸引不少游客前來。孩子們因為每年可以和外國學生交流,村民也愿意讓孩子留包養在村子的學校里讀書,村里人氣越來越旺。今后包養網康里村的規劃,包養是進一步深挖自己的文化資源,把文化做深做精。
“鄉村要提供安居、產業、和諧,最后還要能培養出主體,這是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蕭百興教授包養網認為。在專家包養網們看來包養網,藝術家引領模式也好,村民自覺行為也好,鄉村的文化興盛之路,包養都要以村民為出發點和目的,才能越走越遠。
TC: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