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順】“精力人文主義聊包養經驗”平議

作者:

分類:

“精力人文主義”平議 

作者:黃玉順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布,原載《學術界》2023年第3期

 

【撮要】杜維明師長教師近年來提出了“精力人文主義”的構想。這里的“精力”或“精力性”,并非簡單地相對于“物質”或“物質性”。據其論述,與“精力人文主義”相對的,是這樣兩種既有的人文主義:一種是“內在的人文主義”,即“物質主義”;一種是“凡俗的人文主義”,即“科學主義”,實質上是指的東西感性意義上的感性主義。換言之,精力人文主義具有這樣兩個思慮維度:一是精力的內在性與物質的內在性;二是精力的超出性與感性的凡俗性。“精力人文主義”構想一方面極具啟發性,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可以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杜維明;精力人文主義;平議

【按】本文是作者2022年8月15日在尼山世界儒學中間舉辦的儒家人文思惟論壇的發言稿

 

“精力人文主義”(Spiritual Humanism)是杜維明師長教師提出的一個概念。杜師長教師提出這個概念,有報道說是在2014年11月12日中山年夜學的演講中。[1] 其實,此前的2月,杜師長教師即已發表了正式的論文《建構精力性人文主義包養甜心網》[2]。隨后,杜師長教師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相關的文章和訪談,學界也陸續出現了一系列回應。本文預計在學界討論的基礎上,集中深刻探討“精力人文主義”觸及的幾個基礎問題。

 

一、引言

對于“精力人文主義”這個提法,一些學者暗裡表現不以為然,而質疑道:“‘精力’人文主義?難道還有‘物質人文主義’嗎?”這關乎“精力人文主義”概念的符合法規性問題。依照這種質疑,“精力”是與“物質”相對的概念。這是中國年夜陸學者比較習慣的一種范疇架構、思維方法,自有事理,但并不完整吻合于杜師長教師的“精力”(spirit)或“精力性”(spirituality)概念。

 

這里的焦點問題是:杜師長教師的“精力”或“精力性”概念,畢竟何謂?據首屆“精力人文主義”會議的報道說:“印度學者巴拉蘇布若門尼(R. Balasubramanian)向杜師長教師建議,應該把儒學當作一種具有精力性的人文主義,以區別于世俗的人文主義。受此啟發,杜師長教師以儒家仁學、尤其是思孟心學的精力價值為焦點,提出了‘精力人文主義’。”[3] 按此說法,“精力”是與“世俗”相對的概念。這當然不無根據,但依然并不完整吻合于杜師長教師的“精力”或“精力性”概念。

 

有鑒于此,起首應當仔細剖析一下剛才提到的杜師長教師具有宣言性的正式論文。以下是該論文的“撮要”:

 

現階段人們對文明的認知與踐行有所缺乏,這一方面是沒有重視終極的精力性,一方面是物質主義、科學主義的風行。具體到人文理念,前者表現為不接收內在主體的內在人文主義,后者表現為凡俗的人文主義。這些仍然是百年來東方文明的沖擊所形成的誤差,構成了古今中西的對立與決裂。要戰勝這些缺乏,發揮人文精力的價值,使中國文明成為具有全球意義的處所知識,就需求發掘人的內在心靈世界,需求證成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仁”的焦點價值,并且貫通到個人修養與社會活動。這樣的人文理念是一種精力性人文主義,能夠戰勝內在人文主義、凡俗人文主義的缺乏。精力性人文主義的價值在于,既能夠成績人的內在價值,不被外物異化,也能夠進步處理內在世界的才能,供給堅實的精力支撐,從而內外貫通,和諧圓融,實現中國甚至整個人類的進一個步驟發展。[4] 

 

顯然,“精力人文主義”是與啟蒙運動以來的兩種既有的人文主義相對的:一種是“內在的人文主義”(external humanism)即物質主義(materialism);一種是“凡俗的人文主義”(secular humanism)即科學主義(scientism)。顯而易見,精力人文主義具有兩個思慮維度:一是精力的內在性與物質的內在性;二是精力的超出性與科學的凡俗性(此處“科學”實指東西感性,詳下)。

 

關于科學或感性畢竟屬于內在的還是內在的范疇,杜師長教師的論述并不非常明確,有時歸于內在,有時歸于內在。上面,我們分別對精力人文主義的兩個維度展開剖析和討論。

 

二、關于“物質主義”或“內在人文主義”

 

杜師長教師所批評的第一種人文主義是“內在的人文主義”,即包養一個月價錢“物質主義”。這里,杜師長教師的“精力”概念是與“內在”和“物質”相對的。

 

(一)精力與物質

 

關于這個問題,杜師長教師有以下幾層思慮:

 

1.現代人類心靈狀態的評估

 

杜師長教師說:“現在對社會宰制最年夜的就是世俗人文主義,包含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批評的那些資本主義、后殖平易近主義。”[5] 杜師長教師的意思顯然是,現代人類的基礎心思狀態就是:崇尚物質尋求,缺少精力尋求。筆者包養妹懂得,杜師長教師并不是說現代人類只要物質尋求,沒有精力尋求。他只是說:物質主義是對現代人類“宰制最年夜”的方面。當然,這是可以討論的:

 

(1)應當承認,杜師長教師所指出的物質主義現象確實是存在的。不過,這畢竟是不是對現代人類“宰制最年夜”的方面?這是可以討論的。例如,顯而易見,現代人類具有對“不受拘束包養網車馬費”“同等”等價值的強烈尋求,這些可否歸結為物質尋求?假如不克不及,畢竟哪一個是“最年夜”的尋求?

 

(2)現代人類的某些價值尋求,例如對“人權”或“權利”的尋求,其實很難簡單地歸為“物質尋求”或“精力尋求”,它們顯然既是精力性的,也是物質性的。

 

(3)杜師長教師并不是要否認任何物質尋求;他只是認為,不僅物質尋求與精力尋求之間應當獲得均衡,並且精力優先于物質。我們了解,較之前現代社會,現代性的凸起特征之一,就是對物質尋求給予價值上的確定。這種觀念,在儒家內部也早已出現,最典範的就是戴震對“血氣”之“欲”的確定,認為“欲出于性”,“血氣之于嗜欲,皆性使然耳”[6]。

 

2.現代人類心靈狀態的表現

 

杜師長教師說:“在物質化、科學化的現代社會,內在系統變得極為強年夜,我們已經習慣了讓自我往適應客觀世界,認為讓外物來適應本身心靈的運動不僅是不成能的,也是分歧乎事理的。”[7] 這里的意思是說,現代人類的廣泛心思狀態就是:不是“讓外物來適應本身心靈”,而是“讓自我往適應客觀世界”。這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1)應不應該“讓自我往適應客觀世界”?這是不克不及一概而論的。不論是面對天然界的客觀狀況,還是面對社會的客觀狀況,我們有時需求往順應它,有時需求往改變它。這正如杜師長教師所說:“實際上,事物都是內外兩方面綜合決定的。那么,在內在系統與內在系統的關系上就有‘物隨心轉’和‘心隨物轉’兩種方法,選擇以哪一方面為主都是可以的。”[8] 例如,假如人類社會正在由前現代社會轉變為現代性社會,那么,我們就應當往“適應”這種客觀趨勢。

 

當然,杜師長教師在這里所談的是“物質化、科學化”的世界,這種“內在系統變得極為強年夜”,這確實就需求我們往改變它,而不是“適應”它。不過,這種客觀方面的改變起首需求主體方面的改變:

 

(2)應不應該“讓外物來適應本身心靈”?這也不克不及一概而論,而取決于“本身心靈”自己若何。要讓外物來適應本身的心靈,這個心靈自己起首應當是“開放的心靈”[9]。杜師長教師自己就堅持著一顆“開放的心靈”,他說:“我們的心對內在世界有著無限反應的能夠,它開放、多元、包養網推薦包涵,從最遙遠的行星到面前的草木瓦石,對我們的心量來說,都可以到達。”[10] 我們的心靈“對內在世界”起“反應”,即儒家所講的“感于物而動”,“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11],這恰好不是“讓外物來適應本身心靈”,而是讓本身的心靈往適應外物。如若否則,例如復古主義的心靈,那么,“讓外物來適應本身心靈”將會導致什么后果?所以,筆者強調:“未能成己,焉能成人?”[12] 

 

3.現代人類心靈狀態的反撥

 

面對現代人類的心思狀態,杜師長教師信任“物極必反”,他引述梁漱溟師長教師的見解,認為“當人類物質文明發展到極致,印度的舍離人生必定會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13]。這是梁師長教師將他的共時性的“人類文明三路向”運用于歷時性的“人類文明三階段”的構想,認為人類文明呈現這樣的發展階段:東方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14] 杜師長教師自己當然不主張這樣的印度文明構想,但同樣信任現代人類的極端狀態必將產生其相反的“精力”訴求。

 

4.形成現代人類心靈狀態的緣由

 

杜師長教師說,“文明中國的精力資源在現階段是薄而不是厚,其價值領域是少而不是多”,而其緣由“是歐化,這個歐化所體現出來的精力,可以說是物質主義、現實主義和廣義的科學主義”。[15] 

 

這里似乎存在著一種思維形式:“東方物質文明vs中國精力文明”。這是新文明運動以來常見的一種中西比較形式,例如張君勱師長教師說:“自孔孟以致宋元明之理學家,側重內心生涯之修養,其結果為精力文明。三百年來之歐洲,側重以人力安排天然界,故其結果為物質文明。”[16] 這其實是一種太簡單化的比較形式;事實上,中國也有物質文明,東方也有精力文明。不過,杜師長教師在這里只是在說中國的情況,而非整個現代人類的情況,因為東方的物質主義當然不是“歐化”的結果。

 

5.解決現代人類心靈問題的辦法

 

杜師長教師說:“《年夜學》講,‘自皇帝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即個人的身心若何能夠整合,使得你的心靈的世界和你物質生涯的世界中間,沒有很年夜的割裂。”[17] 顯然,在杜師長教師看來,中國儒家的“精力”文明能夠解決物質主義帶來的問題。這不難惹起誤解,以為杜師長教師抱持一種狹隘的文明平易近族主義或原教旨的態度。

 

(1)應當留意,杜師長教師所強調的是“修身”,即起首改變本身。他說,“修身”就是“成己”,這是一種“反思”,即“是對何謂人,若何學習做人,成己何故能成人成物,盡己之性若何可以參六合之化育,甚至若何能與六合萬物為一體等年夜問題的反思”[18]。這也就是剛才提到的拙文所說的“未能成己,焉能成人”。

 

(2)不僅這般,要解決現代人類的問題,并不是儒家獨行其是,而是在“儒家文明的改過”條件下的“全球文明的共建”,即筆者在拙文中談到的:“正如杜維明師長教師曾屢次引證的荀子的感情態度:‘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私心辨。’‘以仁心說’是講的具有仁者愛人的感情;‘以學心聽’是講的具有虛心傾聽的態度;‘以私心辨’是講的具有堅持正義的立場,能夠‘以公義勝私欲’,‘貴公平而賤鄙爭’,‘公平無私’‘志愛公利’‘公察善思’,這般‘則公平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1sd包養9]

 

(二)內在與內在

 

上述“精力與物質”的關系,杜師長教師歸結為“內在與內在”的關系:精力是內在的,物質是內在的。這看起來是“卑之無甚高論”的須生常談,而杜師長教師有他本身的懂得:

 

1.內在精力的內涵

 

(1)內在精力是豐富的“個體性”。杜師長教師說:“我們應該掌握四種關系。第一種是自我自己的內在關系,就是身心靈神的統一。”[20] 這里不僅觸及“身心靈神”,並且“個體的內在心靈也是多元原因構成的動態均衡,有知己、聰明、欲看,對事事物物有反應、有偏好、有選擇”[21]。這就是個體性精力的豐富性。

 

這里要特別留心杜師長教師列為首位的“己”即“個體”。郭齊勇師長教師指出,在杜師長教師那里,“‘仁’是個體的主體性,相當于康德的不受拘束意志”[22]。杜師長教師說,儒家“主張學者為己,就是學習為了完成本身。本身的‘己’,就是你的焦點價值”[23];“個人的主體性是‘為己之學’的起點”[24]。筆者屢次講過,現代價值觀雖然有一系列,但最最基礎的是個體性。[25] 杜師長教師強調個體性,這是現代性意識的鮮明體現,同時也是儒家“以身為本”的傳統。[26] 

 

(2)內在精力統攝于最基礎的“主體性”。個體心靈的豐富多彩的原因之間并不是平列的,它們背后有一種最基礎性的主導性的東西,杜師長教師稱之為“內在主體”。盡管“個體的內在心靈也是多元原因構成的動態均衡”,“心靈內部會有分歧原因的彼此沖突”,但“可以進行調整和改變,達成一個動態穩定。這是人之為人的內在主體”[27]。顯然,精力人文主義是一種主體性哲學[28],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什么是哲學研討的工作呢?……這個工作就是意識的主體性。”[29] 當然,海氏的意思,這種主體性哲學屬于傳統存在論,需求“基礎存在論”(fundamental ontology)為之奠定,即起首進一個步驟追問“主體性何故能夠”,亦即深刻“存在者何故能夠”這個當代思惟前沿視域。[30] 不過,杜師長教師經常強調的“學以成人”,與這樣的思惟視域之間也不無相通之處。

 

2.內在精力的本質

 

上述個體主體性,在杜師長教師看來,本質上就是“知己”。他說:“個人的身體、心靈和本身最高的幻想進行融會,這種融會構成的感化力來自于內部的反思。除反思外還需有一個內在的意識,即知己。知己的能量來自個人主體性中自覺的動力。”[31] 這里“知己”“反思”“動力”之間的關系雖然尚不清楚,但“反思”應當是來自杜師長教師所謹記的孟子之“思”[32],所以應當是來自孟子所說的“知己”[33]。

 

杜師長教師認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仁”。他說:“孔子所講的‘低廉甜頭復禮為仁’,就是高揚人的內在主體。”[34] 確實,孔子之“仁”就是說的個體內在主體性,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35] 當然,對“仁”的內涵規定能否以“低廉甜頭復禮”為準,這是可以討論的。筆者以為,在孔子的“仁→禮”思惟中,“低廉甜頭復禮”強調“守禮”一面;強調積極“制禮”一面的思惟則是“禮有損益”[36],乃是強調社會規范及其軌制變革的內在價值根據,這加倍“高揚人的內在主體”,而成為儒家正義論的道理。[37] 

 

筆者自己更傾向于杜師長教師關于“仁”的這樣一種懂得:這種主體性,追根究底,乃是感情主體性。這也是蒙培元師長教師的“感情儒學”幾回包養網心得再三強調的。[38] 杜師長教師也說:“這顆善心也就是孟子幾回再三強調的‘仁之端’,能夠體現同情心(‘惻隱’)的最內在、也最真實的人道。”[39] 留意:這不是“仁”自己,而是“仁之端”,即“仁”的感情發端、感情源頭。朱熹明確指出:“惻隱、羞惡、辭讓、長短,情也。仁、義、禮、智,性也。”[40] 作為主體性的“仁”之“性”發端于“惻隱”之“情”,這恰是上文談到的答覆“主體性何故能夠”的問題,它分歧于宋明理學的“性→情”架構,而是“情→性”架構。[41] 

 

3.內在精力的目標

 

杜師長教師說,在儒家的人文精力中,其目標是成為一個以仁涵攝四個維度即己包養行情、群、地、天的人。即身心的整合、人和社會的互動、人和天然的耐久和諧、人心天道的相輔相成,就構成了一個人之所以成人的基礎框架。[42] 這是精力人文主義的系統結構性表述,很有興趣思:在“內在”與“內包養網ppt在”相對的語境下,內在精力被歸結為“己”之“仁”,那么,“群、地、天”就是內在的;而在談到內在精力的目標時,“己、群、地、天”四個維度都要“以仁涵攝”,這就撤消了“內外之別”,這是杜師長教師所遵從的牟宗三師長教師等現代新儒家的“內在超出”(immanent transcendence)理路。[43] 在這個意義上,“精力人文主義”畢竟還是一種“人文主義”,或譯“人本主義”(humanism)。筆者曾撰文說:儒學,至多孔子和孟子的儒學,并不是人本主義,而是“天本主義”(tianism)(詳下)。[44]

 

三、關于“科學主義”或“凡俗人文主義”

 

杜師長教師所批評的第二種人文主義是“凡俗的人文主義”,即“科學主義”。這里,杜師長教師的“精力”概念是與“凡俗”和“科學”相對的。

 

(一)精力與感性

 

杜師長教師所說的“科學”,其實應當是指的“感性”(rationality),更確切地說,是指的“東西感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而“科學”只是其典範標志。杜師長教師明確說:“東方啟蒙所代表的世俗的人文主義以人為中間,是一種東西感性”[45];“假如人類把天然當成是身外物來應用它,這完整是一種東西感性的方法”[46]。這種東西感性,他有時簡稱為“感性”,例如:“必須在感性之外,開拓出一個同情或慈善的領域”[47]。這里以科技為代表的“感性”,當然不是康德的“感性”概念,即絕不包含“實踐感性”。

 

1.關于感性。談到在感性之外開拓出感情領域的問題,杜師長教師舉例說:“亞當·斯密,不僅是《國富論》的作者,也是《品德情操論》的作者,他就認為人最珍貴的不是感性思維,而是同情。”[48] 這種觀點不克不及被歸結為非感性主義或反感性主義,杜師長教師說:“這不僅和感性是沒有沖突的,並且感性和共感的情應該共同起來。”[49] 為此:

 

(1)杜師長教師倡導“品德感性”,他說,儒家“從‘為己之學’開始,有很是強的人格發展,代表品德感性”[50]。這是來自康德的概念,即相當于“實踐感性”[51];亦有學者談到儒家的“品德感性”[52]。至于儒學中能否也有東西感性,這也是部門儒家學者關心的問題,因為它關乎儒學與科學的關系問題,包含新文明運動以來的“平易近主與科學”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新外王”問題。[53] 

 

(2)杜師長教師提出“知己感性”的概念,他說:“作為精力性人文主義的儒家,提出了每一個有知己感性的知識人都必須關包養網dcard注的四年夜議題。”[54]“知己感性”是一個原創性的概念,杜師長教師有專文《以知己感性重建價值》[55],值得進一個步驟深究,包含與康德的“實踐感性”進行比較。

 

(3)杜師長教師呼吁“公共感性”,他說:“公共感性的聲音在分歧領域能夠出現,這些應該成為我們盡力的標的目的。”[56]“公共感性”(pub包養pttlic reason)是一個復雜的概念,霍布斯、盧梭、托馬斯·杰斐遜、康德和羅爾斯等的用法都分歧。例如羅爾斯(John Rawls)說:“公共感性是一個平易近主國家的基礎特征。它是國民的感性,是那些共享同等國民成分的人的感性。他們的感性目標是公共善,此乃政治正義觀念對社會之基礎軌制結構的請求地點,也是這些軌制所服務的目標和目標地點。”[57] 對于我們來說,怎樣發展出儒家的“公共感性”概念,這是一個很是有興趣義的課題。

 

2.關于科學。近代以來,伴隨著人文主義的興起,科學主義也年夜行其道,而帶來了若干問題。[58] 杜師長教師并不是反對“科學”,而是反對“科學主義”。不僅這般,他認為“儒學與不受拘束、包養網車馬費平易近主、科學存在共同的能夠”,所以很關注“科學平易近主,當然也包含不受拘束、人權、法制、個人的尊嚴這些基礎精力,這些精力怎么能夠成為發展中國文明的主要資源”。[59]

 

(二)超出與凡俗

 

杜師長教師所說的凡俗人文主義的“凡俗”,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位印度學者所說的“世俗”,兩者是同義詞:secular或secularity;與之相對的是“超出”(transcendence)。[60] 這是一個來自東方宗教與哲學的概念,經過牟宗三師長教師等將其與中國哲學對勘,成為20世紀80年月以來中國哲學界的一個主要話包養違法題。[61] 比來幾年,這個問題再次成為中國哲學熱點。

 

在精力人文主義的“己、群、地、天”四個維度中,“天”的維度即超出的維度,亦即傳統的“天人之際”問題。關于這個問題,以下幾點值得討論:

 

1.儒學超出之維的存在

 

杜師長教師指出:“現在國內大師關注得比較多的是身心和諧、人和社會的關系,以及人和天然的關系問題,而對最后一個人與天的關系問題關注度不夠。其實,世界文明中有良多對于‘敬天、畏天’這種信心、崇奉,以及超出性的敬佩。” 他指出:“假如只留意凡包養俱樂部俗的世界而對良多宗教傳統、精力傳統(超出的天主、安拉這種精力的最高實體)完整不照顧到也是不成行的。”[62] 這確實是一個很是主要的提示。

 

為此,杜師長教師指出,儒家雖然是進世的,但“進世就是要變成世俗之人?……我總覺得,把孔子的進世思惟說成是世俗的,而消解其精力性以及宗教性,對孔子是不公正的。”[63] 杜師長教師確定地說:“孔子對人的精力的周全反思,后面有一個超出的天的理念。這個超出的理念,《易經》有明確的表達,在《尚書》《詩經》和《禮記》中也隱約能看到。”[64] 筆者完整贊同杜師長教師這個判斷,也曾撰文加以論述。[65] 楊國榮傳授也談到:精力人文主義的“‘精力’起首指向超出的尋求,在這一層面,精力人文主義同時隱含宗教性”[66]。

 

當然,杜師長教師自己嚴格區分“宗教”與“宗教性”。他說:“儒家具有一種深摯的超出傳統而不是世俗的人文主義,也不是一神論意義下的宗教”[67];但他并不否認儒學的“宗教性”,例如他的著作《論儒學的宗教性》[68]。而筆者則區分孔孟儒學與宋明理學兩種分歧的超出范式,前者不僅具有“宗教性”,並且就是“宗教”。[69] 至于面向未來的儒學,這更是一個嚴重的時代課題。杜師長教師也留意到:“在海內的華人世界,以印度尼西亞為例,現在發展的勢頭很好,它有孔教,儒家是他們崇奉的宗教。”[70] 總之,無論在“宗教”還是“宗教性”的意義上,儒學都具有“超出”的維度。

 

杜師長教師有一段話很值得留意:“程顥講‘天理二字是我自家體貼出來的’,就是我真正感觸感染到我現在的日常生涯所做的這些工作,每一件工作自己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的社會關系,而是有更深入的價值,這個深入的價值就來自于天。”[71] 杜師長教師在這里所確定的儒家這個一脈相承的觀念,筆者很是認同:內在精力的“深入的價值”乃是“來自于天”的。

 

2.儒學超出之維的內涵

 

可是,在精力人文主義的構想中,“精力”既是內在的(immanent),又是超出的(transcendent)。杜師長教師後面說內在精力“來自于天”,包養平台那其實恰是杜師長教師所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拒絕的“內在超出性的宗教”[72];他的正面觀點是“儒家的超出衝破即基于對人的周全清楚之上,并非向往一個遙遠天主或上帝”,“這是內在超出(imminent transcendence)”[73]。這里的“超出衝破”,指在超出觀念上的衝破,即余英時師長教師所說的“軸心衝破”(Axial breakthrough)[74],意指轉向內在超出。這是與“內在超出”(external transcendence)相對的,乃是牟宗三師長教師等從20世紀五六十年月開始的一種“中西”比較形式。[75] 顯然,杜師長教師是要在儒學與宗教之間劃界,這個界線就是心性“內在”而天主“內在”。但事實上,在杜師長教師提到的《尚書》《詩經》等經典文獻中,“天主”恰是一個宗教性的內在超出者。

 

所以,“內在超出”這個觀點遭到不少人、包含筆者自己的質疑。筆者把“內在超出”觀點歸納綜合為“中國哲學‘內在超出’的兩個教條”:中國哲學與文明的基礎特征是“內在超出”;它優越于東方宗教與文明的“內在超出”。[76] 筆者總結了儒家超出觀念的兩種范式,即孔孟儒學并未撤消內在超出之“天”,其內在超出旨在“事天”;包養女人而宋明理學卻是以內在的心性代替內在超出之“天”,其短期包養內在超出可謂“僭天”。[77] 

 

杜師長教師是牟宗三師長教師等現代新儒家的傳人,在超出問題上也繼承了牟師長教師等的觀點。他做了一種比較:“在東方神學,內在超出理念是歷史性(historical)思維,基督教很明顯,伊斯蘭教、猶太教都有。另一種則是宇宙論的(cosmological)思維包養金額。平易近間的、原居民的,或釋教的、儒家的,多半是屬于宇宙論的思維。在內在超出性的宗教中,對進步對發展很是強調。但在宇宙論的視野之下,對世界有著更寬廣的清楚。可以說,儒家有一種‘人類宇宙’(anthropo-cosmic)的觀念。”[78] 這里“人類宇宙”這個概念值得留意,它令人想起陸九淵的說法:“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79] 顯然,杜師包養網心得長教師對儒家超出觀念的懂得,與牟宗三師長教師一樣,都是基于宋明理學的懂得。

 

是以,杜師長教師說:“自我能夠和六合萬物合為一體,又是內在于我最內心的深入的價值。它不是從裡面加之于我的,而是我本身發現的,我本身能夠懂得的,我將此變成一種崇奉。”[80] 後面說內在精力價值“來自于天”,這里說“它不是從裡面加之于我的”,這個牴觸的消解,只要一種路徑,即撤消“內外之別”,而撤消的方法就是以“人”代“天”。所以,杜師長教師說:“儒家信任內在主體有終極性。”[81] 這就是說,終極性的超出者不是“天”,而是“人”的“自我”。對此,倪培平易近傳授指出:“把性看作天命,是最高的自我超出,自我神圣化,天人合一。此即牟宗三(1909‒1995)、杜維明說的‘內在的超出’。”[82] 這個“自我神圣化”的歸納綜合,盡管是正面的確定,卻長短常精準的。

 

那么,怎樣證成這個不假外求的“自我”呢?杜師長教師甚至訴諸宇宙演變論、生物進化論:“人是通過宇宙轉化的年夜的潮水而出現的,我們現在講能夠是從130多億年前年夜爆炸一向逐漸發展出來的,包含地球的出現、性命的出現、意識的出現、人類的出現。儒家在這個年夜框架中有一個基礎信心,就是人類的出現是有興趣義的,既不是偶爾的,也不是某一種超出內在的氣力把它創造出來的,它是經過長期演變而出現的。”[83] 這樣一來,就不再是“人類宇宙”,而是“宇宙人類”了。杜師長教師認為人類“不是某一種超出而內在的氣力把它創造出來的”,但又堅持“人類的出現是有興趣義的”,那么,人的意義就只能是天然界的演變所賦予的。

 

其實,筆者覺得杜師長教師的這樣一個說法,更接近原典儒學的超出觀念:“世界是天然的一部門,這和三大批教超出精力世界的崇拜是可以共同的。人存包養網單次在不是為了吃飯,人的存在是有興趣義的,人是有價值的,‘生成人成’,我們還要幫助上天把美妙的世界在我們的生涯世界里面體現出來。”[84] 這里值得留意兩點:

 

(1)“生成人成”這個表達,從牟宗三師長教師開始,學界都以此來歸納綜合荀子的思惟。[85] 杜師長教師卻不是在談荀子,這令人想起《易傳》“繼善成性”的表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孔穎達疏:“‘繼之者善也’者,道是生物開通,善是順理養物,故繼道之功者,唯善行也。‘成之者性也’者,若能成績此道者,是人之天性。”[86] 這里,“一陰一陽之謂道”即“生成”,“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即“人成”。人能一方面“后天而奉天時”,即人符合天;另一方面“後天而天弗違”,即天符合人。[87] 

 

(2)“這和三大批教超出精力世界的崇拜是可以共同的”,意味著“天”并不僅僅是“天然界”,甚至也不是《易傳》所說的義感性的“道”,而是某種“宗教超出精力世界”。筆者認為,這更合適周公與孔子的“天”觀念。

 

3.儒學超出之維的愿景

 

在超出問題上,杜師長教師思慮的問題是:“存不存在這樣一種人文主義:既不排擠天然,又重視物與神。它既重視物,就是和天然的親和;又重視神,有很強的精力資源,可是它又是以人為焦點的,不是‘人類中間主義’,而是以人為關重視點的。……這是精力人文主義的一個基礎觀點。”[88] 

 

至于這樣的精力人文主義的思惟資源,杜師長教師表現,他“等待也堅信‘思孟心學’所體現的仁道必能揚棄啟蒙心態所凸起的凡俗的人文主義,而成為人類21世紀探討戰爭發展不成或缺的參照”[89]。杜師長教師特別重視思孟學派,他明確地說:“我研討儒家文明始于孟子心性之學,若何由孟子心性之學開展出精力性的人文主義,使之能應對今朝人類遭受的倫理窘境?這是個集體課題。”[90] 確實,從“周孔之道”的超出范式向宋明理學的超出范式的轉換,思孟學派恰是轉折點。[91] 孟子一方面堅持著周孔的內在超出之“天”,尋求由“盡心”而“事天”[92];另一方面鼎力闡揚“心性”,講“萬物皆備于我”[93],開啟了內在超出之路。這是中國思惟觀念在軸心時代的過渡狀態。杜師長教師更重視后一方面,是以宋明理學的超出范式來懂得孟子的超出觀念。是以,他給予孟子以極高的評價:“孟子心性之學超出了同時代的軸心文明思惟,指歸現實的終極意義。”[94] 這個評價值得剖析:從超出范式轉向的角度看,孟子確實“超出了同時代的軸心文明思惟”,甚至可以說“超出”了孔子;但這種以“現實”為“終極意義”的觀念,在什么意義上不再是杜師長教師所批評的“凡俗”的人文主義呢?這個問題,在杜師長教師那里似乎并不是問題,因為在他看來,“現實”中的“人”的心性自己就是超出的。這恰是筆者所說的“宋明理學的超出范式”,如張載講的“天人一物”[95],程頤講的“一人之心即六合之心”[96],朱熹講的“心性,即是天”[97],陸九淵講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98],王陽明講的“心即天,言心則六合萬物皆舉之矣”[99],等等。

 

綜上所述,杜維明師長教師提出的“精力人文主義”構想,正如郭齊勇師長教師所說,“極具啟發性”[100],同時也留下了諸多可以討論的問題。

注釋:
 
[1]邱楚媛:《學界研討“精力人文主義”》,《光亮日報》20包養網車馬費18年6月2日第11版。
 
[2]杜維明:《建構精力性人文主義——從低廉甜頭復禮為仁的現代解讀出發》,《摸索與爭鳴》2014年第2期,第4‒10頁。
 
[3]《北京年夜學高級文研討院舉辦首屆“精力人文主義”任務坊》:https://ias.nju.edu.cn/91/1f/c13157a299295/page.htm。
 
[4]杜維明:《建構精力性人文主義——從低廉甜頭復禮為仁的現代解讀出發》,《摸索與爭鳴》2014年第2期,第4‒10頁。以下凡引此文,不再注明。
 
[5]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2014年12月25日。
 
[6]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中華書局1982年第2版,第2、7頁。
 
[7]杜維明:《用儒家的精力性人文主義面對“喪”》,《中華讀書報》2018年8月8日。
 
[8]杜維明:《用儒家的精力性人文主義面對“喪”》,《中華讀書報》2018年8月8日。
 
[9]蒙培元:《心靈的開放與開放的心靈》,《哲學研討》1995年第10期,第57‒63頁。
 
[10]杜維明:《以精力人文主義應對全球倫理窘境》,《精力文明導刊》2018年第1期,第15‒17頁。
 
[11]《禮記·樂記》,《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527頁。
 
[12]黃玉順:《未能成己 焉能成人——論儒家文明的改過與全球文明的共建》,《甘肅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第50–55頁。
 
[13]杜維明:《儒家人文精力的普世價值》,《國民論壇》2014年第22期,第74‒7包養app7頁。
 
[14]參見黃玉順:《梁漱溟師長教師的全盤歐化論——重讀〈東西文明及其哲學〉》,《社會科學研討》2018年第5期,第121–129頁。
 
[15]張梅:《精力人文主義與平易近族文明復興——訪北京年夜學高級文研討院院長杜維明傳授》,《中華讀書報》2019年3月27日。
 
[16]張君勱:《人生觀》,《清華周刊》第272期,1923年;載《科學與人生觀》,黃山書社2008年版,第36頁。
 
[17]杜維明:《為什么要“學做人”——關于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年夜會主題的思慮》,《光亮日報》2018年8月11日。
 
[18]杜維明:《以精力人文主義應對全球倫理窘境》,《精力文明導刊》2018年第1期,第15‒17頁。
 
[19]黃玉順:《未能成己,焉能成人?——論儒家文明的改過與全球文明的共建》,《甘肅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第50–55頁。
 
[20]杜維明:《以精力人文主義應對全包養網ppt球倫理窘境》,《精力文明導刊》2018年第1期,第15‒17頁。
 
[21]杜維明:《用儒家的精力性人文主義面對“喪”》,《中華讀書報》2018年8月8日。
 
[22]郭齊勇:《杜維明師長教師精力人文主義的新貢獻》,《儒學第三期的人文精力:杜維明師長教師八十壽慶文集》,陳來主編,國民出書社2019年版,第3‒10頁。
 
[23]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2014年12月25日。
 
[24]杜維明:《以精力人文主義應對全球倫理窘境》,《精力文明導刊》2018年第1期,第15‒17頁。
 
[25]黃玉順:《論儒學的現代性》,《社會科學研討》2016年第6期,第125–135頁;《論“儒家啟蒙主義”》,《戰略與治理》2017年第1期,中國發展出書社2017年版,第221–250頁;《論陽明心學與現代價值體系——關于儒家個體主義的一點思慮》,《衡水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彩插第4–7頁。
 
[26]黃玉順:《“以身為本”與“年夜同主義”——“家國全國”話語反思與“全國主義”觀念批評》,《摸索與爭鳴》2016年第1期,第30–35頁。
 
[27]杜維明:《用儒家的精力性人文主義面對“喪”》,《中華讀書報》2018年8月8日。
 
[28]蒙培元:《論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哲學研討》1991年第3期,第50‒60頁;《中國哲學主體思維》,東方出書社1993年版。
 
[29]海德格爾:《面向思的工作》,陳小文、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76頁。
 
[30]黃玉順:《形而上學的奠定問題——儒學視域中的海德格爾及其所解釋的康德哲學》,《四川年夜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第36–45頁。
 
[31]杜維明:《以精力人文主義應對全球倫理窘境》,《精力文明導刊》2018年第1期,第15‒17頁。
 
[32]《孟子·告子上》,《十三經注疏》,第2753頁。
 
[33]《孟子·盡心上》,《十三經注疏》,第2765頁。
 
[34]杜維明:《用儒家的精力性人文主義面對“喪”》,《中華讀書報》2018年8月8日。
 
[35]《論語·述而》,《十三經注疏》,第2483頁。
 
[36]《論語·為政》,《十三經注疏》,第2463頁。
 
[37]黃玉順:《孔子的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討生院學報》2010年第2期,第136–144頁。
 
[38]蒙培元:《感情與感性》,中國社會科學出書社2002年版,第174‒202頁。
 
[39]杜維明:《儒家人文精力的普世價值》,《國民論壇》2014年第15期,第74‒77頁。
 
[40]朱熹:《孟子集注·公孫丑上》,《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38頁。
 
[41]黃玉順:《愛與思——生涯儒學的觀念》(增補本),四川國民出書社2017年版,第69‒72頁。
 
[42]杜維明:《為什么要“學做人”——關于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年夜會主題的思慮》,《光亮日報》2018年8月11日。
 
[43]黃玉順:《中國哲學“內在超出”的兩個教條——關于人本主義的反思》,《學術界》2020年第2期,第68–76頁。
 
[44]黃玉順:《“超驗”還是“超凡”——儒家超出觀念省思》,《摸索與爭鳴》2021年第5期,第73–81頁;《“事天”還是“僭天”——儒家超出觀念的兩種范式》,《南京年夜學學報》(哲學·人理科學·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第54‒69頁。
 
[45]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2014年12月25日。
 
[46]張梅:《精力人文主義與平易近族文明復興——訪北京年夜學高級文研討院院長杜維明傳授》,《中華讀書報》2019年3月27日。
 
[47]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2014年12月25日。
 
[48]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2014年12月25日。
 
[49]張梅:《精力人文主義與平易近族文明復興——訪北京年夜學高級文研討院院長杜維明傳授》,《中華讀書報》2019年3月27日。
 
[50]張梅:《精力人文主義與平易近族文明復興——訪北京年夜學高級文研討院院長杜維明傳授》,《中華讀書報》2019年3月27日。
 
[51]張溢木、王樂:《試析康德〈純粹感性批評〉中的品德感性》,《中南林業科技年夜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第4‒6頁;徐鳳林:《對品德感性的存在哲學反思》,《哲學動態》2013年第9期,第65‒70頁;路紅芳:《康德對啟蒙主義的條件批評——論康德品德感性的不受拘束觀》,《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1期,第1‒5頁。
 
[52]趙法生:《道理、心性和感性——論先秦儒家境德感性的構成與特點》,《品德與文明》2020年第1期,第40‒46頁。
 
[53]包養app黃玉順:《儒學與作為科學理論基礎的知識論的重建》,《當代儒學》第8輯,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15年版,第94–101頁。
 
[54]杜維明:《儒家人文精力的普世價值》,《國民論壇》2014年第15期,第74‒77頁。
 
[55]杜維明:《以知己感性重建價值》,《品德與文明》2016年第2期,第5‒7頁。
 
[56]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2014年12月25台灣包養日。
 
[57]羅爾斯:《政治不受拘束主義》,萬俊人譯,譯林出書社2000年版,第225‒226頁。
 
[58]黃玉順:《超出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與玄學論戰”的哲學問題》,四川國民出書社2002年版,第80‒88、102‒111、293‒305頁。
 
[59]張梅:《精力人文主義與平易近族文明復興——訪北京年夜學高級文研討院院長杜維明傳授》,《中華讀書報》2019年3月27日。
 
[60]黃玉順:《“超驗”還是“超凡”——儒家超出觀念省思》,《摸索與爭鳴》2021年第5期,第73–81頁。
 
[61]黃玉順:《中國哲學“內在超出”的兩個教條——關于人本主義的反思》,《學術界》2020年第2期,第68–76頁。
 
[62]張梅:《精力人文主義與平易近族文明復興——訪北京年夜學高級文研討院院長杜維明傳授》,《中華讀書報》2019年3月27日。
 
[63]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2014年12月25日。
 
[64]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2014年12月25日。
 
[65]黃包養網VIP玉順:《周公的神圣超出世界及其權力話語——〈尚書·金縢〉的政治哲學解讀》,《東南年夜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26–33頁;《天吏:孟子的超出觀念及其政治關切——孟子思惟的系統還原》,《文史哲》2021年第3期,第86–103頁;《神圣超出的哲學重建——〈周易〉與現象學的啟示》,《周易研討》2020年第2期,第17–28頁。
 
[66]楊國榮:《精力人文主義:意義及其擴展》,《孔學堂》2020年第1期,第4‒10頁。
 
[67]杜維明:《為什么要“學做人”——關于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年夜會主題的思慮》,《光亮日報》2018年8月11日。
 
[68]杜維明:《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段德智譯,武漢年夜學出書社1999年版。
 
[69]黃玉順:《“事天”還是“僭天”——儒家超出觀念的兩種范式》,《南京年夜學學報》2021年第5期,第54‒69頁。
 
[70]張梅:《精力人文主義與平易近族文明復興——訪北京年夜學高級文研討院院長杜維明傳授》,《中華讀書報》2019年3月27日。
 
[71]杜維明:《為什么要“學做人”——關于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年夜會主題的思慮》,《光亮日報》2018年8月11日。
 
[72]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電子版2014年12月25日。
 
[73]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2014年12月25日。
 
[74]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現代思惟來源試探》,“代序”,聯經出書事業股份無限公司2014年版,第1‒2頁。
 
[75]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版,第30–31頁;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現代思惟來源試探》,第222頁;湯一介:《儒道釋與內在超出問題》,江西國民出書社1991年版,“自序”,第1頁。
 
[76]黃玉順:《中國哲學“內在超出”的兩個教條——關于人本主義的反思》,《學術界》2020年第2期,第68–76頁。
 
[77]黃玉順:《“事天”還是“僭天”——儒家超出觀念的兩種范式》,《南京年夜學學報》2021年第5期,第54‒69頁。
 
[78]杜維明:《什么是精力人文主義》,《南邊周末》2014年12月25日。
 
[79]陸九淵:《雜著》,《陸九淵集》卷第二十二,鐘哲點校,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3頁。
 
[80]杜維明:《為什么要“學做人”——關于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年夜會短期包養主題的思慮》,《光亮日包養網站報》2018年8月11日。
 
[81]杜維明:《用儒家的精力性人文主義面對“喪”》,《中華讀書報》2018年8月8日。
 
[82]倪培平易近:《儒學的精力性人文主義之形式:如在主義》,《南國學術》2016年第3期,第472‒485頁。
 
[83]杜維明:《為什么要“學做人”——關于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年夜會主題的思慮》,《光亮日報》2018年8月11日。
 
[84]張梅:《精力人文主義與平易近族文明復興——訪北京年夜學高級文研討院院長杜維明傳授》,《中華讀書報》2019年3月27日。
 
[85]牟宗三:《荀學粗略》,《牟宗三師長教師選集》第2包養站長冊,臺北:聯經出書事業無限公司2003年版,第184‒198頁;路德斌:《荀子哲學的兩年夜道理——“生成人成”與“禮義之統”及疏解》,《陜西師范年夜學學報》(哲學社科科學版)2017年第4期,第118‒130頁;王楷:《生成人成:荀子功夫論的旨趣》,中國社會科學出書社2018年版,第1‒2頁;姚海濤:《生成人成與禮術合一——荀子養生之道詮論》,《江南年夜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25‒32頁;梁濤:《“生成人成”與政治形上學——荀子天論發微》,《中國哲學史》2021年第5期,第20‒30頁。
 
[86]《周易正義·系辭上傳》,《十三經注疏》,第78頁。
 
[87]《周易正義·乾白話傳》,《十三經注疏》,第17頁。
 
[88] 張梅:《精力人文主義與平易近族文明復興——訪北京年夜學高級文研討院院長杜維明傳授》,《中華讀書報》2019年3月27日。
 
[89]杜維明:《儒家人文精力的普世價值》,《國民論壇》2014年第15期,第74‒77頁。
 
[90]杜維明:《以精力人文主義應對全球倫理窘境》,《精力文明導刊》2018年第1期,第15‒17頁。[91]黃玉順:《“事天”還是“僭天”——儒家超出觀念的兩種范式》,《南京年夜學學報》2021年第5期,第54‒69頁。
 
[92]《孟子·盡心上》,《十三經注疏》,第2764頁;黃玉順:《天吏:孟子的超出觀念及其政治關切——孟子思惟的系統還原》,《文史哲》2021年第3期,第86–103頁;《“事天”還是“僭天”——儒家超出觀念的兩種范式》,《南京年夜學學報》2021年第5期,第54‒69頁。
 
[93]《孟子·盡心上》,《十三經注疏》,第2764頁。
 
[94]杜維明:《以精力人文主義應對全球倫理窘境》,《精力文明導刊》2018年第1期,第15‒17頁。
 
[95]張載:《正蒙·乾稱篇》,《張載集》,章錫琛點校,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64頁。
 
[96]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上,《二程集》,王孝魚點校,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頁。
 
[97]《朱子語類》卷第六十,黎靖德包養一個月編,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428頁。
 
[98]陸九淵:《雜著》,《陸九淵集》卷第二十二,第273頁。
 
[99]王守仁:《答季明德》,《王陽明選集》新編本第一冊,吳光、錢明等編校,浙江古籍出書社2010年版,第228頁。
 
[100]郭齊勇:《杜維明師長教師精力人文主義的新貢獻》,《儒學第三期的人文精力:杜維明師長教師八十壽慶文集》,第3‒10頁。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